「拔罐」能祛除病邪、調節筋絡 中醫師警告三種人千萬別嘗試

| 日期:2018-07-31 | 責任編輯: 廖思涵 | 分類: 民俗療法

(拔罐適應症極多,從肩背痠痛至一些內科疾病,建議民眾至中醫門診診療,以得最好療效。)

Tim Chow / Via  shutterstock

每日健康/高醫醫訊 中醫部 吳瀚德 醫師 林宏隆 主治醫師'

 

認識拔罐

拔罐療法又稱“吸筒療法”、“火罐氣”,古稱“角法”。中醫學理論認爲,人之所以生病,就是在風、寒、暑、濕、燥、火六氣等外界致病因素的作用下,以及體內臟腑經絡氣血的功能紊亂所致。同時疾病的發生還與人體的免疫力有著密切的關係,當人體免疫力不足,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就會出現氣血運行不暢、經絡傳導障礙等各種病理表現。

中醫拔罐療法的原理是通過對人體體表穴位的局部刺激,利用經絡的傳導功能和雙向調節作用,扶助正氣,祛除體內的病邪,以通行氣血、疏通經絡達到致病健身之目的。

現代原理:

1.機械刺激作用

拔罐療法通過排氣造成罐內負壓,罐緣得以緊緊附著於皮膚表面,牽拉了神經、肌肉、血管以及皮下的腺體,可引起一系列神經內分泌反應,調節血管舒、縮功能和血管的通透性從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2.負壓效應

拔罐的負壓作用使局部迅速充血、瘀血,小毛細血管甚至破裂,紅血球破壞,發生溶血現象。紅血球中血紅蛋白的釋放對機體是一種良性刺激,可通過神經系統對組織器官的功能進行雙向調節,同時促進白血球的吞噬作用,提高皮膚對外界變化的敏感性及耐受力,增強身體的免疫力。

3.溫熱作用

拔罐局部的溫熱作用不僅使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而且可增強血管壁的通透性和細胞的吞噬能力。拔罐處血管緊張度及黏膜滲透性的改變,淋巴循環加速,吞噬作用加強,對感染性病灶無疑形成了一個抗菌的良好環境。另外,溶血現象的慢性刺激對人體起到了保健功能。

拔罐時,可根據不同的病情,選用不同的拔罐方法

常用的拔罐方法有以下幾種:

1.留罐法

又稱坐罐法:即將罐吸附在體表後,使罐吸拔並留置于施術部位10~15分鐘,然後將罐起下。此法是常用的一種方法,一般疾病均可應用,而且單罐、多罐皆可應用。

2.走罐法

又稱推罐法:即拔罐時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膚或罐口上,塗一層潤滑劑,再將罐拔在所要拔的部位。然後,醫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動,至所拔部位的皮膚紅潤、充血時,將罐起下。此法適於面積較大、肌肉豐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

3.刺血拔罐法

又稱刺絡拔罐法:即在應拔部位的皮膚消毒後,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或用皮膚針叩打後出血,再將火罐吸拔於點刺的部位使之出血。一般刺血後拔罐留置10~15分鐘,多用於治療丹毒、扭傷、乳癰等。

 

拔罐適應症

常見適應症如五十肩、頸項肩背腰痛、勞損等。

拔罐的注意事項

如糖尿病患者皮膚傷口不易愈合者,或是孕婦,及皮膚潰瘍者皆不適合拔罐治療。

拔罐適應症極多,從肩背痠痛至一些內科疾病,建議民眾至中醫門診診療,以得最好療效。

 

封面圖片來源:

Tim Chow / 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夏天「拔罐」祛濕、除頑疾?「四類人」千萬不要隨意拔罐,等於自殘!

          推薦的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