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癡呆」無藥醫 多做這四件事比吃補腦藥有用

| 日期:2018-07-03 | 責任編輯: 郭家和 | 分類: 國際編譯

imtmphoto/shutterstock / Via  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image-photo/black-white-portrait-sad-lonely-asian-542821054?src=2CtmHbZ6sJt-EFJ_hrzIuQ-1-28

每日健康/外電編譯 郭家和

 

隨著飲食改變與壽命延長,「失智」造成的社會問題漸趨嚴重,特別是中、高齡人口,失智往往意味著失能,甚至可能併發其他重大病變。臨床研究發現,「中風」病人在五年內發生失智現象者的比例竟高達20%至40%。更令人擔憂的是,目前90%至95%的失智症沒有明顯治療手段,堪稱「無藥可醫」,只能透過藥物延緩惡化。

國內外針對「非藥物療法」用於失智症患者,乃至於預防失智症發生,都有正面的看法。各項調查性研究顯示,調整生活作息有助於降低精神行為症狀以及延緩大腦退化。美國《醫療日報》即稱,雖然像遺傳這種失智風險無法控制,但從事某些日常活動,確實能降低老年癡呆症的風險。

 

一、閱讀

一項香港最新調查指出,從15,582名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的追蹤研究發現,從事閱讀等大腦活動,可使老年癡呆風險顯著降低。在此之前,史丹佛大學教授Natalie Phillips 已曾指出「閱讀迫使大腦進行『價值觀判斷』等高階心智活動,在各項研究中已顯現,這種心智活動對於人體的大腦活躍幫助極大。」

 

二、社交

人類是經過長期演化的社會化動物,與「他人互動」本身就需要調動大腦的各個區塊。芝加哥阿茲海默症中心教授 Bryan James 解釋,社交活動可以減輕中、高年人口的精神壓力,而精神壓力正是導致失智、老年癡呆的原因之一。

James 教授指出多與其他朋友接觸是人類的天性,人類的大腦在演化中鍛煉出能與150人進行社交的功能,「長期只和一、兩個身邊的人交往,可能對大腦造成不良的負擔。」

 

三、學習

人類的大腦具有非常強大的「可塑性」,只要透過學習新樂器、語言,甚至運用地圖進行地方探索性旅遊,都可以對大腦造成良好刺激。一項2014年的研究結果表示,學習新事物有助於改善老年人的記憶力狀態,其中又以學習數位攝影、電腦繪圖者記憶力表現最佳。

 

四、運動

代謝症候群、肥胖、高血壓所造成的老年癡呆症風險高達12%,最近的研究也指出大腦皮質結構變薄,與長期久坐具有正相關。綜合以上發現,運動過少仍然是老年癡呆症的重要風險因子。

雖然各種運動都有助於避免失智,但研究人員發現「跳舞」對於降低老人癡呆、阿茲海默症的效果非常突出,有可能是因為跳舞必須運用到大腦中的基底神經節,幫助身體穩定協調,而基底神經節與記憶力、慣性、運動神經相關。

 

延伸閱讀:每天喝一杯,大腦用到80歲:花青素之王「藍莓」加一物打汁,逆轉失智用喝的!

          推薦的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