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不足、反應變慢是「思覺失調」徵兆? 思覺失調如何確診? 醫師:壓力、病毒都是誘發因素

| 日期:2021-12-03 | 責任編輯: 潮健康 | 分類: 精神系統

shutterstock / Via  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Hant/home

每日健康/


思覺失調症與基因有關? 有哪些疾病家族史要注意?

隨著社會事件與影視內容流行,精神疾病「思覺失調症」逐漸受到關注,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舊稱為「精神分裂症」,2014年起正式更名為思覺失調症。新竹台大分院生醫醫院精神醫學部林建亨醫師表示,國內外研究顯示,思覺失調症盛行率約為1%,每100人可能有1位發病患者,好發年齡多介於15歲至25歲之間,而女性的第二次發病高峰期落在40歲左右。

思覺失調症與基因有明顯關係,研究發現,同卵雙胞胎其中一人發病,另一人發病機率高達50%。當父母其中一人是思覺失調症患者時,兒女遺傳機率約為12%,若父母都有思覺失調症,發病機會升高為24%左右。當個體帶有相關遺傳基因,又遇到後天壓力、病毒感染等影響,都可能誘發思覺失調症。

林建亨醫師提醒,精神疾病與多種遺傳基因有關,並不是單一基因突變造成,包括憂鬱症、躁鬱症、精神官能症或思覺失調症,有家族史者皆應提高警覺,或盡早尋求精神科醫師協助。

思覺失調症有哪些症狀? 發病多久是黃金治療期?

思覺失調症有哪些早期症狀?林建亨醫師表示,就如同糖尿病是胰臟分泌胰島素功能異常所致,思覺失調症是與大腦中「多巴胺」分泌異常相關。當多巴胺過度分泌時,會導致想法行為沒有邏輯與思考跳躍鬆散,甚至出現被害妄想等症狀。

另外,思覺失調症患者可能會產生幻覺、幻聽,病人會聽見許多人在談論與批評自己。隨妄想和幻聽衍生而來的,是一系列外在的怪異行為,例如覺得有人要針對自己,於是隨身攜帶防身物品,或擔心被追蹤而不敢使用手機。

林建亨醫師指出,思覺失調症是腦部疾病,患者可能會有注意力分散、記憶力減退、反應速度變慢等跡象。如果是青少年時期發病,則可能導致學習狀況不佳、學業退步、行為怪異等問題。

思覺失調症的黃金治療時間是在發病兩年之內,愈早接受穩定治療,愈有益未來的病情控制。林建亨醫師指出,一旦病程拖延太久,腦細胞持續受到損傷,病人就可能從「正性症狀」發展為「負性症狀」,明顯失去原有的生活自理能力、思考彈性、正向思考等正常功能,導致思考與情緒反應變得逐漸緩慢與空洞。

思覺失調症如何診斷? 要排除哪些疾病因素?

林建亨醫師表示,孩子發生思覺失調時,可能會出現學習狀況不佳,或是經常感覺「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恐懼感,終日惶惶不安,導致不敢接觸人群、不敢出門,甚至閃躲同儕生活圈發生社交畏懼等現象。

由於兒童青少年時期精神疾病診斷的困難性,與躁鬱症、憂鬱症、思覺失調的前驅症狀常有類似共通精神病理表徵,思覺失調症常需穩定追蹤半年以上才能確定診斷,及早介入並增加病程觀察時間,有機會採取最低程度的藥物介入,輔以環境調整與病識感建立,幫助患者讓精神疾病的負擔最小化。

此外,「心理衡鑑」也是評估思覺失調症的輔助工具之一,但並非每位患者都必須,林建亨醫師解釋,如同測試電腦CPU轉速和記憶體大小般,心理衡鑑能幫助釐清孩子的反應速度、記憶能力以及語言和數理方面的智能表現,有助於協助了解兒童青少年患者的病況與病後能力評估,以期建立適當的學習與生活目標。

林建亨醫師表示,某些患者精神病理的非典型表現,常可能與某些生理性疾病因素相關,如癲癇、甲狀腺異常、自體免疫疾病或腦部腫瘤等,這些生理疾病也可能影響腦部功能表現,造成類似思覺失調症的症狀,因此會視患者個別狀況,安排適當生理檢查,譬如,若是癲癇就會安排相關的腦波檢查,確認是否有腦部異常發電。

思覺失調症的診斷需要排出可能的生理疾病,但臨床實務需要經由精神科醫師評估個別患者狀況後,再決定是否安排,避免不必要的檢查造成診斷時程的延後,也造成額外的身體負擔。

思覺失調症如何治療? 需要吃一輩子的藥嗎?

當確診是思覺失調症後,是否需要長期服藥?林建亨醫師表示,成人期發生思覺失調,首要是規律接受治療,症狀穩定之後可考量朝「減藥」方向發展。目前而言,絕大多數患者需要長期用藥控制,但是透過穩定規律的治療,有相當機率能減少藥量,並同時達到症狀控制,回復生病前的思考、情緒與工作能力。

然而,有些孩子是在青少年時期發病,症狀並不穩定,診斷也需要足夠時間的病程做精神病理的觀察。林建亨醫師指出,孩子的腦部會持續成長到青春期後期,隨著發育其病程變化程度較大,診斷可能隨時間作變化,譬如有些孩子患病初期診斷為思覺失調症,但之後卻是朝情緒症狀起伏變化病程方向演變,最終確診為躁鬱症。目前希望在治療上,能夠幫助孩子以最低治療劑量達到最好的控制,並隨著疾病病程的發展,逐步達到臨床上安全且有效的藥物調整或減量。

林建亨醫師強調,一旦確診為思覺失調症,務必穩定服藥,切勿自行停藥,自行停藥將大幅增加復發機率,導致腦細胞受損與凋亡,記憶力與思考能力都會因為疾病復發受到再次的傷害,甚至導致之後需要更高劑量的藥物才能控制病情。

林建亨醫師表示,思覺失調患者如果沒有按時用藥,會造成慢性退化,日常行為變得緩慢,認知功能也隨之減退。現今藥物進步,除了口服藥物之外,美國FDA已通過半年施打一次的長效針劑治療,未來希望最終有機會能發展為一年施打一次的針劑治療,有效簡化思覺失調症的治療療程,讓患者的疾病負擔最小化,過上正常健康的生活。

思覺失調症患者如何調整生活? 妥善治療也能正常工作?

除了穩定用藥治療,生活型態調整及遠離不良習慣,也對思覺失調病情有正面助益。林建亨醫師指出,精神科治療強調「規律性」與「結構化」,建議患者盡量採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避免輪班、熬夜的工作型態。平日多加運動,促進健康,讓身體更有餘裕應對疾病。

確診為思覺失調症後,酒精與毒品務必敬而遠之。林建亨醫師表示,長期酗酒會增加產生幻聽、幻覺機率,或引發酒精性的精神病,而安非他命等使用1-2次以上,就可能導致終身類似思覺失調症的病理變化,充斥著幻聽、被害妄想與易怒暴力的情緒行為反應。思覺失調患者常合併有娛樂性藥物或毒品濫用史,提醒病人絕對要避免酗酒及使用非法藥毒物。

其實,思覺失調患者只要穩定控制,也能重回人生正軌。林建亨醫師舉例,過去曾收治一名發病的高中生,因思覺失調出現幻聽、退縮,一度休學在家治療,服藥後症狀控制穩定,回復校園生活與學習功能,後又因為自行停藥而再度休學數年。停藥後症狀加重許多,顯著妄想與幻聽症狀,甚至造成自殺行為。

所幸經過再次治療,穩定的服藥下功能顯著回復,後來順利完成高中學業,現在已經在社會上正常工作,生活態度也變得更加正向。林建亨醫師指出,患者表示因為規律用藥讓自己的功能可以逐漸回復並遠離充斥幻聽與妄想的恐懼生活,透過對精神疾病的正確認識,面對病情不再恐慌,生活有品質更健康。

林建亨醫師表示,隨著治療藥物進步,減輕了思覺失調症患者的負擔,也減少了月經異常、昏沉、僵硬等副作用程度。有些病人透過長效針劑的治療與固定的回診頻率,感覺「生病」的影響只有侷限在診間的短短15分鐘內,其他的時間都是自己可以掌握的精采人生,與一般人無異。呼籲孩子及家長,及早發現思覺失調症狀並及早就醫治療,讓疾病能夠更有效的控制,讓孩子人生的發展不受到精神疾病的影響。

思覺失調症容易有暴力行為? 毒品濫用症狀也相似?

雖然精神疾病已較為大眾所知,報章媒體上仍時見精神疾病患者傷人的社會事件。林建亨醫師表示,思覺失調症是腦部疾病,發病時確實可能引發混亂,甚至造成傷害自己或他人的行為。然而,大部份思覺失調患者受限於腦部疾病的影響,其思考能力受限反應速度慢,且執行功能也顯著缺損。事實上,思覺失調患者的暴力行為頻率,並不如大眾想像的這麼高,甚至思覺失調症的患者常常是社會底層的弱勢者。

林建亨醫師表示,後天使用毒品的行為,非常高比例導致中樞神經受損,而致顯著妄想、幻聽與暴力衝動行為,這些大腦異常反應與思覺失調的症狀相近,但是成因為毒品濫用,而毒品物質會讓人容易產生暴力行為,情緒衝動也會變得比較頻繁,就像電影《動物方城市》中變得異常兇猛的小動物,是因為接觸到特殊的植物成分才導致情緒與精神狀態的異常變化。社會應提高關注安非他命與合成毒品等濫用問題,尤其是校園中的藥毒物問題。

台灣民眾對思覺失調症的污名化已顯著降低,未來更應幫助風險族群或確診思覺失調症患者,透過良好管道接觸正確資訊與穩定治療,增進疾病預後,也減少思覺失調症的家庭與照顧者負擔。林建亨醫師指出,思覺失調症初診率的確已有提升,有些孩子發病初期就會到精神科醫療院所接受評估與治療。呼籲民眾,只要發現情緒、行為或認知異常,應尋求醫療協助,盡早接受妥善治療。

          推薦的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