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鼠手?類風濕性關節炎?傻傻分不清楚!小心關節變形不可逆

| 日期:2022-05-17 | 責任編輯: 今健康 | 分類: 專題報導

shutterstock / Via  shutterstock

每日健康/文  洪素卿

手腕疼痛未必是3C使用過度!一名年輕女性電腦繪圖師,手腕疼痛超過一年,她原以為是滑鼠使用過度所致,多次尋求民俗療法、復健治療……情況卻越來愈糟,進一步就醫才發現原來她罹患了「類風濕性關節炎」,且因長期反覆發炎、手腕關節已遭破壞,無法完全恢復原狀。所幸治療後,病情獲得控制,也保住了她繪圖的工作能力。

收治該名患者的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梁培英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3、40歲以上女性,估計台灣約有逾十萬人罹患。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僅侵犯手部關節,其他像是膝蓋、足部等身體其他關節也有可能出現症狀。通常關節症狀會對稱出現,而這名患者只有「單邊手腕疼痛」,相對不典型,加上患部剛好也是她的慣用手,直覺是使用過度所致、才會錯失早期診斷機會。

所幸骨科醫師從X光以及她過往病史看出異樣,除了手術處置關節沾粘問題,同時也將她轉介到免疫風濕科,經抽血等檢查確認患者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雖然患者從症狀出現到確診不到兩年,但關節已有破壞。」梁培英指出「一旦關節變形、損壞,就無法再回復,若要減少因為疾病導致失能,切記有疑似症狀要及早診斷、及早治療。」

她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除了關節腫、痛之外,有些人會覺得患部「緊緊的」、很僵硬,早上剛起床時甚至連刷牙、擰毛巾、轉水龍頭也有困難,但這種情況過了一小時也就好了!此外,患者除了關節炎外,也可能出現乾燥症、肺纖維化等自體免疫疾病;骨質疏鬆以及心血管疾病的罹病風險也比一般人更高。

患者若能及早治療,穩定控制,降低疾病活動度、達到疾病「緩解」,不僅有助延緩病程,減少關節腫痛不適與變形,也有助減少共病風險。

梁培英醫師指出,近年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藥物越來越多元,除了原有的免疫調節藥物,1998年生物製劑問世後,有多種生物製劑可供選擇,近年健保更將新一代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納入給付,患者不用打針,也能幫助快速達到疾病緩解且長期維持。

「估計約三分之二患者使用免疫調節藥物疾病便能獲得控制,剩下的患者或是因藥物效果不佳、或是對藥物副作用耐受性不佳,可考慮使用生物製劑或是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至於該如何選擇?除了視患者本身意願,患者原有的共病情況、也會一併考慮。」

像是之前門診來了一名男性患者,就診時身上已經有好多個關節腫痛,一問才知道患者已經痛了一、兩年。但直到最近他的女兒確診罹患自體免疫疾病,懷疑老爸一天到晚關節痛是不是也是自體免疫疾病,把他一起帶來看病,才知道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

該名患者一開始服用免疫調節藥物,但效果不佳,因此幫他申請使用新一代的小分子口服標靶藥物,不僅疾病很快獲得控制,最後也不需合併止痛藥,減少了藥物的使用種類。

梁培英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其實就跟糖尿病、高血壓一樣,就是一個慢性病,但這慢性病如果沒有好好控制,會導致其他疾病,甚至引起關節變形、殘障失能。為了避免未來生活品質受到影響,呼籲患者千萬不要諱疾忌醫、也不要因為疫情中斷治療,早期診斷、規律回診、穩定治療。

回診時除了抽血、影像檢查以及醫師問診之外,也可利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一分鐘微笑量表」作為溝通工具,讓醫師了解近日疾病控制的自覺狀態。

          推薦的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