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只剩下2周,還要繼續打化療嗎?醫勸:若是這些癌恐只多活「3個月」

| 日期:2019-06-10 | 責任編輯: 郭家和 | 分類: 癌症疾病

Li Wa/shutterstock / Via  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Hant/image-photo/cancer-chemotherapy-progress-7208458?src=dUseHeJHy6FOLS8TVzDWFQ-1-36

每日健康/季匡華(新光醫院腫瘤治療科主任)

 

癌症的化學藥物治療1940 年代始於淋巴癌的治療,世界最早的癌症中心在非洲的尚比亞,由Burkitt 醫師所創建,為了「多科際合作」治療一種特殊的頭頸淋巴癌而成立了世界最早的癌症中心,便於整合各種治療,包括手術、化療與放療等。美國在1970 年代開始成立癌病中心前,他還奉派出國去考察了一陣子,所以大家可別看不起非洲。化療在1970 年後逐漸成為癌症治療的主角,直到2000 年後才慢慢減少其角色。目前全世界大藥廠,化療藥物的「業績」只有肺癌的「Alimta」佔前十名內,其他九名已全數為標靶用藥,但化療服務的病人量以及地位仍然沒有所謂的「過時」,反而更加導向化及奈米化了。

 

無疑地,化療在某些癌病為治癒性的療法,如淋巴癌、血癌、精母細胞癌、絨毛膜癌,大部分的小兒癌及小部分的肺小細胞癌等。有效的化療能迅速的緩解症狀,延長壽命。搭配手術或放射,化療在聯合療法中也是扮演協同作戰治癒性的角色之一。但大部分的第四期腫瘤,化療的效果或許不持久,大概半年之內會失效,之後化療的角色就是「姑息性」的了,目的是解除症狀,以爭取一些時間。如果一線化療失敗,二線或三線之後的化療通常比起完全不治療組也最多不過能增加個月的壽命而已。所以能否一定要在末期拚化療到第二、三線,要看什麼癌來決定,像乳癌、肺癌、大腸癌等。若再加上標靶一起治,值得拚到三線,甚至四線以上;但化療效果普通的癌,如胰臟癌、肝癌、食道癌……等,二線還可以,三線以後就最好另尋他法了。主要的原因是化療的副作用相對太大,三、四成病人有噁心嘔吐、反胃、疲倦及白血球降低等副作用,對於年紀大、營養差,同時做放療以及易感染等患者,治療時要特別小心。

 

季匡華說,化療藥物副作用雖大,但並未過時,只要針對不同病情適度減量使用或搭配其他療法,不僅副作用受控制且原本正作用依然強大。懂得減量遠比使用「升白球素(G-CSF)」更重要得多,當病患白血球掉到1000 以下又有發燒,就一定要用抗生素加升白血球來達到治療目的。記取這次經驗後,在下次化療就一定要減量,千萬別硬碰硬。化療引起的感染發燒約在10~20% 之間,敗血症致死率高,是大家最害怕化療的地方。其他的副作用則可以有各種藥物幫忙,不至於有生命危險。整體而言,化療副作用是有經驗的醫師可掌控的。

 

醫病溝通最重要的工作是要能先告知治療的目標是「治癒性的」、「增加存活期的」還是「姑息性的」其中哪一種。如果僅是姑息性的化療,一線化療失敗後就不一定要拚二線以後。加強劑量的化療僅對少數的癌有效,但加上標靶的化療通常效果會增加,如果經費無虞,第一線就拚較有效的標靶加化療,目前乳癌、大腸癌、肺癌、淋巴癌皆已有合併療法的健保給付,否則二線三線後再加上「好藥」往往徒勞。

 

另外,有個數字值得深思,生命末期的最後二周有10%的病人還在打化療,60%的病人在最後二個月還在拚化療。仔細想想,醫師或病人皆應該反省為什麼不能降低此數字。有篇文章說「囚徒的困境」,就是病人一味的傾向要拚希望,否則會焦慮;而醫師若不給些治療,好像很無力感或罪惡感。其實雙方說開了就好,每個醫師都會有奇蹟式好轉的病例,的確治療是有希望,但如果告知機會其實不大,病人或家屬如果還想再拚,醫師能小心從事是最兩全其美了。希望讀《自己的癌症自己救:改變腫瘤微環境,以自癒力克服癌症》書後,有一些醫師或許能採用較不熟悉、但無副作用且希望也可能更大的一些療法,包括熱療、細胞免疫及提升「自癒力」的療法等等,以幫助病患。

 

延伸閱讀:癌症病人多死於化療和放療?醫師:才怪,都是自己害死自己

延伸閱讀:還「化療」一個公道!醫生揭開被忽略的「化療真相」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自己的癌症自己救,非經許可,禁止轉載

          推薦的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