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旁親友壓力大、想不開怎麼辦?研究:做「1舉動」 就能避免憂鬱症惡化

| 日期:2023-03-20 | 責任編輯: 潮健康 | 分類: 即時新聞

潮健康/外電編譯

近年來,全球憂鬱症患者的人口比例不斷增加,心理疾病已成為現代人不容忽視的一大健康問題。不過,只要適時自社會獲得支持,對憂鬱症患者的病情或許具有一定幫助?《美國精神病學期刊》(AJP)刊載研究表明,對於遺傳性憂鬱症患者而言,獲得社會支持可以大幅減輕病情所帶來的影響。

「1舉動」可以拯救憂鬱症患者! 研究:獲得社會支持讓憂鬱症狀降逾5成

美國密西根大學團隊使用2項長期研究數據,作為此次試驗的主軸:其一為醫院實習生健康研究,由1,011位第一年住院醫師所構成;其二則是健康與退休研究,涉及435位近期喪偶的老年族群。

實習醫師在培訓期間,因遠離家人與社交圈,長期處於醫院等封閉環境,總憂鬱量表評分平均增加126%;而老年族群因為喪偶、伴侶離世,評分則上升36%左右。研究團隊認為,造成此2大族群的憂鬱症風險上升,原因極可能為失去「社會支持」,進而形成孤立感、孤獨感,引起心理疾病的症狀出現。

研究團隊強調,在憂鬱量表評分中,有一項涉及「多基因遺傳」的分數項目,以測試自身是否為遺傳性憂鬱症的高風險群。多基因遺傳項目分數較高者,總憂鬱量表評分分數也較高;然而研究團隊導入「社會支持」這一變因時,實習醫師的憂鬱症狀開始降低,平均比其他受試者低出約2%左右。

甚至有特定受試者的憂鬱症風險,低於具有低遺傳風險因子的同齡人,研究團隊將此現象稱為「交叉效應」。另外,老年族群透過社會支持所獲得的好處更顯著,量表分數降低約49%左右。研究團隊指出,在老年族群身上也看到交叉效應的發生:具有遺傳風險的喪偶者,獲得社會支持後的憂鬱症狀比同齡人更少。

基因遺傳決定憂鬱症嚴重程度? 專家:重點在維持患者與社會聯繫

研究領銜作者Jennifer

Cleary表示,進一步了解對失去社會支持、睡眠不足、工作壓力過大和其他風險因素,所造成的不同基因特徵,或許能幫助患者制定個性化的憂鬱症預防指南。「研究結果證實了社會關係、社會支持和個人對社會環境的敏感性,是養成幸福感與預防憂鬱症的重要因素。」

Cleary也呼籲,看到親友經歷壓力時適度伸出援手,有助於維持或加強患者的社會聯繫;更重要的是,這對於承受壓力者與伸出援手者雙方都具有好處。「降低人們持續面臨的壓力水平,無論是在工作場合、學校、或是家庭當中,都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如何幫助身旁親友走出陰霾? 「2大支持」互相配合很重要

什麼是社會支持?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PA)定義,社會支持為向他人提供協助或安慰。通常為了幫助親友應對生理、心理和社會壓力。支持可能來自個人與社交網絡中的任何人際關係,如家庭成員、朋友、鄰居、宗教機構、同事、護理人員或支持團體等等。

美國心理學會指出,社會支持可以採取實際幫助的形式,例如做家務、提供建議、涉及提供金錢或其他直接物質幫助的「有形支持」;以及讓個人感到被重視、被接受和理解的「無形支持」。在某些特定情況下,無形支持或許對心理疾病患者更有效,原因是有形支持往往代表患者的經濟狀況不佳,對於其他親友而言不一定能維持長期且有效的幫助。

美國心理學會強調,縱然社會支持對改善憂鬱症患者的症狀至關重要,患者仍須透過運動、飲食改善與配合醫囑等措施,盡快從疾病中康復。若身旁親友的幫助仍不足以使患者的症狀改善時,應立即諮詢身心科、精神科醫師,或主動採取心理諮商,避免症狀持續惡化而影響日常起居。

資料來源:Polygenic Risk and Social Support in Predicting Depression Under

StressSupport from others in stressful times can ease impact of genetic

depression risk


延伸閱讀:人越老越「多愁善感」? 《Nature》研究:老年人容易受「負面情緒」影響表面幸福心裡卻在受苦! 越來越多人「隱性哀傷」? 專家曝憂鬱症患者治療準則

原文出處:

          推薦的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