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拉肚子」竟不是「腸躁症」?醫師:輕忽「克隆氏症」恐腸子爛光終身打點滴|每日健康 Health

| 日期:2018-03-05 | 責任編輯: 林宏軒 | 分類: 流行病學

吳登強副院長解釋發炎性腸道疾病與大腸激躁症的差異

https://healthylives.tw / Via  每日健康

每日健康/採訪報導 林宏軒

發炎性腸道疾病是指一群特殊的腸道疾病,雖然在西方人較為普遍,但其實發炎性腸道疾病在台灣也有一定的患者人數,並不可以輕忽。依照全民健保重大傷病檔案,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從1998年至2013年,短短15年間的患者人數暴增26倍,且人數持續攀升,估計目前全台約有2.2萬名患者。推估人數攀升與飲食西化以及環境衛生改善有關。

 

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生的機轉是什麼

發炎性腸道疾病特別容易發生在年輕人身上,原因是因為此類疾病是自體免疫系統失調造成的,原本應是遇到細菌、病毒才啟動的免疫反應,現在卻是「無差別攻擊」,腸道不斷遭受攻擊而長期發炎與潰瘍,進而出現頻繁腹痛、腹瀉、甚至合併血便等症狀。若未適當治療,不僅容易服影響社交和生活,更嚴重可能會提高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腸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與錯誤識別所引起,依發炎分佈形態、侵犯腸壁程度,可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症狀與大腸激躁症類似,都會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如果沒有仔細辨別,很容易忽略而未積極治療。

 

發炎性腸道疾病和大腸激躁症很類似

吳登強醫師表示許多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常以為自己是大腸激躁症,的確在頻繁的腹痛與腹瀉方面,這兩種疾病的確非常類似,但是若是出現發燒、貧血甚至有血便的情況。最好不要輕忽吃一些止瀉劑就好。因為這很有可能是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典型特徵。

 

發炎性腸道疾病也很容易造成所謂的「裡急後重」,這四個字的意思是上廁所變得很頻繁,但是卻拉的不多。可是拉完後不久,又出現想大號的感覺,這樣反覆下來不僅對生活與工作造成很大的影響,也對腸道造成很大的刺激。更嚴重的狀況下可能會出現急拉的症狀,糞便和氣體會難以控制,會不自主排出肛門外,造成排便功能紊亂。

 

發炎性腸道疾病如何診斷

目前發炎性腸道疾病的診斷多是採用內視鏡,尤其需要診斷小腸的部分,因為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症最大的差異在於潰瘍性結腸炎只發生在大腸和直腸,但是克隆氏症甚至會蔓延到小腸。此類疾病若是沒有早期發現,拖到後期可能會需要進行腸道的切除。不可不謹慎。

 

(發炎性腸道疾病嚴重需進行切腸手術,甚至造成短腸症)

每日健康 / Via  https://healthylives.tw

 

目前第四代腸道的生物製劑出來之後,給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一線曙光,讓他們不需要只要一遇到第一線抗發炎藥物無效的情況下,就需要進行腸道的切除,2017年10月也開始獲得健保的給付,對於克隆氏症患者的黏膜癒合程度甚至可以達到九成。

          推薦的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