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若要身體安,三里常不乾」常按足三里健康跟著你

| 日期:2018-08-20 | 責任編輯: 簡婕妤 | 分類: 養生食譜

shutterstock / Via  https://www.shutterstock.com/zh/image-photo/child-girl-eats-healthy-food-showing-271410581?src=8CgMccgjq0y4-wxKIje3zA-1-6

每日健康/裴勝(中國中醫兒科權威)

經常有家長問我,孩子不愛吃飯,身體很瘦弱,稍有不慎就感冒發燒,有沒有什麼保健方法可以強健孩子的脾胃呢?

中醫常說若要身體安,三里常不乾,「三里」指的是足三里這個穴位。而所謂的「不乾」,就是每天艾灸足三里穴一次,讓它常常處於濕潤的狀態。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為四總穴之一,可以健脾和胃、生發胃氣、疏通經絡。

我剛學醫時背誦四總穴歌,裡面有一句叫作「肚腹三里留」。意思是說,凡是肚子、腹部的病痛,都可以通過足三里穴來解決。從字面上可以這樣理解,足三里的「里」通「理」,是「調理」的意思,所以「足三里」又可以寫作「足三理」。而「三理」分別指的是「理上」、「理中」、「理下」。當孩子出現胃脹、胃脘疼痛時,就要「理上」,按揉足三里穴時要往上方使勁;當孩子的肚子中間不舒服時,就需要「理中」,只要垂直按壓就可以;如果小腹疼痛或是脹滿,就得在按揉穴位時往下方使勁,這叫「理下」。

現在很多成年人喜歡經常艾灸足三里穴來保健,但小孩不能隨便灸,需要找醫生辨證治療,有症則灸,無症不灸。

中醫裡,胃是六腑之一,滿而不能實,「胃實」就是通常說的積食,「胃滿」就是我們所說的吃飽了。如果小孩積食,飽滯腹脹,可以考慮艾灸足三里穴,如果只是胃滿,則不能艾灸。

所以我建議家長選擇按摩足三里穴代替艾灸,既簡單有效又相對安全,還能促進與孩子之間的感情交流,何樂而不為呢?

曾經有位喜歡學習中醫的母親在網路上與我聯繫,說孩子總是肚子痛,消化也不太好,問我有什麼可以不用打針、吃藥的好方法,我向她推薦給孩子按摩足三里穴,她持之以恆地按摩,最終治好了孩子總是肚子痛、消化不好的毛病。

正所謂「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中醫認為,腹痛多半是因為氣滯、血瘀、寒積或食滯而導致臟腑氣機不暢,經脈氣血運行受阻。而足陽明經多氣多血,經常刺激足三里穴,可以產生重新分配人體氣血的作用。這樣一來,孩子的臟腑氣機通暢,肚子自然就不疼了。

現代醫學也證明,經常刺激足三里穴,孩子的食慾會越來越強,胃腸蠕動會更加有力而規律,消化酶的活力會大大提高,吃進去的食物能更容易被消化吸收。

足三里這個穴位究竟怎麼找呢? 取穴時,讓年齡小的孩子平躺在床上,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坐著,雙腿稍微屈曲。然後家長將四指併攏,橫放抵在孩子的膝蓋髕骨外側膝眼下,在小拇指下端與脛骨前緣的交點,向外一橫指處,用力按壓,如果感到明顯的痠、麻、脹,就是足三里穴。

家長可以一邊給孩子講故事,一邊用拇指或中指按揉足三里穴,最好讓孩子感覺到局部皮膚微熱。可以用兩隻手分別同時按摩兩側的足三里,也可以單側按摩,每次五至十分鐘,每天二至三次,如此能可以得到很好的保健效果。

 

延伸閱讀:

寶寶多吃就比較健康? 中醫:「若想小兒安,三分飢與寒」

封面照片:shutterstock/ Oksana Kuzmina

博客來 / Via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92078

          推薦的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