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教大於言教,千萬不能對孩子一味的謾罵!改變方法…用這五招,讓你與小孩變得更融洽!

| 日期:2016-07-12 | 責任編輯: 廖思涵 | 分類: 兩性心靈

【建議一】引導孩子擺脫困境
 
每個孩子都會碰到不如意的事情,即使天性樂觀的孩子也是如此。當他遇到困境時,父母要多留心孩子的情緒變化,如果孩子悶悶不樂,父母無論自己多忙,也要擠出一點時間和孩子交談,教育孩子學會忍耐並堅強面對所有困難,鼓勵孩子凡事多往好的方面想,避免老是以消極的態度思考。
 
父母一定要注意觀察孩子的情緒,只要孩子願意與父母溝通,父母就要引導孩子把心中的煩惱說出來,這樣,煩惱才會消失,孩子也才能恢復快樂。
 
當然,父母也可以幫助孩子克服一些困難,教導孩子正確的態度和方法來保持樂觀的情緒,這些都是促使孩子擺脫消極情緒的好方法。
 
【建議二】言傳身教,潛移默化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首先自己要做個樂觀的人。每個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會遇到各種困難,父母處理困境的心態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做法。如果父母能以身作則,在面對困境、挫折時保持自信、樂觀,奮發向上,孩子也會受父母的影響,在遇到困難時,樂觀地去面對。
 
平時,父母應該多向孩子灌輸樂觀的思考模式,讓孩子有這樣的觀念:令人快樂的事情總是永久的、經常發生的;雖然有不愉快的事情發生,那也只是暫時的,並不會經常性的發生,只要樂觀地對待,生活仍然是美好的。
 
例如,碰到週末要加班,就要對孩子說:「今天媽媽要去公司加班,這表示媽媽很受公司重視喔,所以工作很多很忙。」而不要對孩子說:「累死了,媽媽今天又要加班去了。」
 
不管怎樣對孩子說明妳的情況,加班的事實無法改變,但是給孩子的感覺卻不一樣。當跟孩子說:「今天媽媽要去公司加班,這表示媽媽很受公司重視喔。」孩子會覺得媽媽很能幹,在公司是核心人物。
 
如果對孩子說:「累死了,媽媽今天又要加班去了。」孩子會覺得妳是不願意加班而不得不去,這就讓孩子留下了不快樂的陰影。

【建議三】允許孩子自由地表現悲傷
 
孩子在遇到困境時,往往會表現出悲傷,而父母應該允許孩子自由地表現悲傷。如果孩子在哭泣的時候,父母要求孩子停止哭泣不能表現出軟弱,孩子就會把心中的悲傷累積起來,久而久之,反而造成孩子的消極心態。
 
對於孩子表現出的悲傷或軟弱,父母應該避免呵斥,而是要讓孩子盡情地發洩心中的鬱悶,只要孩子發洩夠了,他自然會恢復心情的平衡。

當然,如果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父母應該及時安慰孩子,用相同的心理去感受孩子的情緒,努力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鳴,藉此緩解孩子的不良情緒。
 
【建議四】對孩子進行希望教育
 
樂觀的孩子往往對未來充滿了希望,悲觀的孩子則總是覺得沒有希望,因此父母要對孩子進行希望教育。希望教育是一項細緻的工程,需要父母及時地感受到孩子的沮喪和憂愁,幫助孩子驅散心中的陰影。
 
父母要多引導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和成績,鼓勵孩子想像自己的美好未來,讓孩子對自己的未來充滿希望。只要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孩子必定會以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事情。
 
【建議五】豐富孩子的精神生活
 
豐富孩子的精神生活可以讓孩子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
 
一方面,父母要鼓勵孩子廣泛地閱讀,讓孩子在閱讀中增加知識,陶冶性情。可以選擇閱讀偉人的故事、童話、小說等文學作品。另一方面,父母要鼓勵孩子多交朋友,為孩子創造與同齡人交往的機會,如帶孩子到鄰居家串門子,邀請其他孩子到家裡來玩,讓孩子多到同學家去玩等。
 
另外,父母可多安排一些活動,例如帶孩子外出遊玩,也可讓孩子做一些創造性的活動,如利用廢棄物製作小作品,透過豐富孩子的精神生活,讓孩子在各種活動中體會到生活的樂趣,增強對生活的信心,培養孩子樂觀的性格。
 
當孩子參加活動時,可以鼓勵孩子主動提問,主動要求、主動學習。緊接著,當孩子開始主動行動了,父母要用表揚、獎勵等方法強化孩子的自主觀念。
 
孩子主動去做,但不一定代表會成功。而父母要給予激勵,告訴孩子:「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失敗了一次不要緊,失敗是成功之母。讓孩子接觸各類事物,當碰到的事情多了,眼界自然寬廣,心胸就會開闊,悲觀思想便不容易產生了。
772

 

原文出自:博客來

本文摘自培育文化《父母也會犯錯:好孩子不是罵出來的!》

 

以上內容獲《永續圖書粉絲團》粉絲團授權刊登

 

FACEBOOK粉絲留言版
          推薦的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