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渴才喝就來不及了!中醫曝6個時間點喝水才能顧脾養胃

| 日期:2019-01-09 | 責任編輯: 廖思涵 | 分類: 養生食譜

(每日飲水的次數和量要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如中老年人或已退休在家休息者,應細細長飲,不一定機械地定時飲水。)

showcake / Via  shutterstock

每日健康/蘇鳳哲(路志正中醫藥研究院副院長)、路潔(路志正中醫藥研究院副院長)

 

調養脾胃重細節─喝水也有學問

每次看完病人,路老都會囑咐道:「水要慢慢喝,一口一口地喝,不要一口氣喝下去,夏天要喝溫開水⋯⋯」脾是運化水濕的,喝水不當自然會損傷脾胃,尤其是夏天,天氣炎熱,容易出汗,造成流失大量水分,就會傷人陰液,因此夏天要多喝水,及時補充水分。

但是,這水該怎麼喝,大家平時習以為常的飲水方式是否正確呢?這裡面還有不少學問。

喝水要按時按量

如同吃飯,每日三餐一次也不能少,根據身體實際情況,有時還要加餐,喝水也一樣,要按時按量,不要等覺得口渴了才喝水,這樣其實已經對身體造成了傷害

清晨起床,洗漱後喝水,6∼7點宜喝150∼200毫升,出汗多或素體腎虛者宜喝生理性淡鹽水,補充夜間的消耗;早餐後約1小時,9∼10點喝150∼200毫升,午飯前1小時喝150毫升左右,午休後約3點左右喝150∼200毫升,下班後或運動後、晚飯前1小時喝150毫升,晚飯後1∼2小時喝150∼200毫升。

每日飲水的次數和量要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如中老年人或已退休在家休息者,應細細長飲,不一定機械地定時飲水。

喝水應慢喝細飲

夏季出汗較多,尤其是年輕人運動後口渴甚極,「渴不擇飲」,急於大量飲水,使胃內暴充,胃液稀釋,導致胃腸的消化吸收功能下降。暴飲後,體內水分驟增,還會使體內流失大量鹽分,或脾胃運化功能失常,水濕內停,可引起胃脘脹滿,腫脹喘滿。

故前人主張「不欲極渴而飲,飲不過多」,這是科學飲水的總結。

拒絕不健康飲水

很多人都知道「熱的時候越喝冷飲越熱」,這是有道理的。

因為陽熱郁於內,需要發散而解,驟然喝冷水,使循行於肌表的衛氣因冰伏而鬱閉,汗孔因此閉合,得不到宣洩,所以在暑熱季節應喝溫開水輕輕打開汗孔,使人微微出汗以散熱,喝冷水反倒不能除熱。

而且冷水中含有大量致病微生物,如細菌、蟲卵等,尤其夏季是痢疾、傷寒流行之時,惡性消化道傳染病大多是因飲水不潔暴發流行,對人體健康危害極大。另外,病毒性肝炎也是消化道傳染病,容易經過飲用生水而發病。生水中的氯氣和殘留的有機物質相結合,還可能導致膀胱癌、直腸癌

把水煮開3∼5分鐘,可以殺死大部分細菌病毒,水中的氯氣及一些有害物質也會蒸發掉,同時還能保留水中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飲剩久的水也會引起中毒。無論生水、開水,放久後,水本身化學結構鏈長,這種水鏈越長的水毒性也越大。水中毒會出現頭暈、乏力、腹脹、食欲減退。

古人認為,喝水以「甘瀾水」的水質為最好,甘瀾水也稱勞水,即把水放在盆內,用瓢將水舀起來、倒下去,如此多次,看到水面上有無數水珠滾來滾去便是,這樣,即使水中含有害的有機物,經太陽光照射後也會分解揮發一部分。

放久了的開水會二次汙染,飲後會使人發病。反復燒開的水,又稱「千沸水」「千滾水」。水如果開了又開,放久了,涼了又燒,或者沸後時間過長,水分蒸發,無機鹽的濃度相應增加,尤其是其中的亞硝酸鹽對人體有害,攝入過多或長期飲用會直接刺激胃腸,甚至引起中毒。沸久或反復沸滾的水是飲水的禁忌。

養氣血先養脾胃:中醫大師無病到天年的養生方 / Via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2773?utm_source=linkstechnology&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901

原文出自:博客來

本文摘自世茂出版社養氣血先養脾胃:中醫大師無病到天年的養生方

以上內容獲世茂出版.愛閱讀,就是我的Style授權刊登,非經授權,禁止轉載。

封面圖片來源

showcake / 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

罹癌機率降低79% 醫藥教授傳授6個喝水技巧:餐前or餐後喝也很重要!

          推薦的不容錯過!